明明在家中是一個蹦跳又活潑開朗的孩子,為何一走到外面卻變成內向的木頭兒?不止目無表情,更是不與任何人講話、打招呼!?爸媽這時就把孩子視為「雙面人」,以為他是慣常裝蒜?那可不一定呢,如果孩子在家裡和在學校判若兩人,可能不單是個性的問題,反可能是因為他「生病」了!
▼「選擇性緘默症」是什麼?
選擇性緘默症亦是焦慮症的一種,多發生於2–6歲年齡層孩子身上,女孩更較男孩容易患有此疾病,而症狀從輕到重分為4大類,當中是:
– 最輕微的狀況:會在選擇性情境中說話,或是可以耳語或發出聲響;
– 嚴重一點的狀況:已無法以口語溝通,但仍可以肢體語言表達想法;
– 再嚴重一點的狀況:經常一動也不動的,只聽到指令才可能有所動作;
– 最嚴重的狀況:無法溝通,身體凍住、沒有表情,一動也不動,似是整個人戴了面具一樣。
▼ 孩子常被人誤會是「不乖」
患者通常會在特定情境下出現焦慮症狀,比如:完全不敢講話、不理會別人等,即使老師在叫他且被要求說話時,他也會感到焦慮而不敢出聲應答,看起來既內向又怕生,較易被人認為是沒禮貌的壞孩子!
▼「選擇性緘默症」只會愈來愈嚴重
根據外國研究統計,「選擇性緘默症」其發生率雖只有千分之 6–8,但因為較難被人發現,所以很難被治癒。加上,患童較易被人欺凌,一旦他開始嘗試著不要說話,就會明顯感覺到焦慮紓緩,也因此更不願意說話,陷入惡性循環之中。
▼ 怎樣KO「選擇性緘默症」?
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,經常表現出安靜又害怕的樣子,並持續一個月,但當回到家中或是熟悉的環境時,卻馬上回復活躍開朗的情況;這時,爸媽就要懷疑孩子是否有「選擇性緘默症」而需要帶孩子就診心理科了。
其實爸媽只要能營造讓孩子安心的場域,讓他更快學習適應陌生環境的心態,也能好好預防嚴重化呢!
Reference: Vidaorange
Photo: Pinterest
Cover photo: Pintere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