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嬌縱有人疼,懂事遭雷劈」,生活中愈來愈多被「懂事」這詞綁架的孩子。跟爸媽去商場,明明對玩具愛不釋手,只要父母說一句太貴了,就溫順地點點頭走開。同學要求幫忙寫作業帶外賣,就算心裡很不願意,但總是和氣地答應了。
「你要懂事,要聽話」
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「懂事才是好孩子」,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。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,只是很多大人忘了,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,還有兩個詞叫做「委屈」和「不快樂」。
懂事的孩子只是習慣不敢無理取鬧而已,自小適應要表現得成熟。但習慣了不在該年齡要習慣的事,可能會形成深深的自卑。每天都要擔心別人不喜歡,天天小心翼翼看人的臉色生活,失去了該年齡應有的放肆和任性。
當然,若孩子不是討好,而是學習,這種懂事是有益於孩子的成長。那什麼樣的懂事應該引起父母的警惕呢?這類懂事的孩子往往會有這麼幾種表現:
1. 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、放肆,不敢對抗權威
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,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願。
2. 處處迎合討好大人,不惜忽略自己感受
即使內心有委屈,但更怕大人生氣,於是一直在試圖強忍淚水,壓制自己的感受。
「你要懂事」成為父母控制孩子的手段
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,只要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道歉,父母就會停止訓斥。然而,更多的時候,孩子並不真正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,免於被打罵的恐懼令他們將內心深處的委屈隱藏。 久而久之,這樣的模式逐漸被內化,當不好的事情發生,孩子會第一時間無條件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,會不自覺地因恐懼而內疚,進而變得順從。
懂事的背後,滿是恐懼與壓力。
將不幸歸因到內部因素,而將好事歸因到外部的因素,這樣的兒童往往會容易有更多的抑鬱體驗。通過不斷地經歷「壞事」而長大,不斷變得懂事、謙虛、順從、體諒他人,但這一切都建立在獨立自我的基礎之上。
有研究表明,那些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懂事,往往是和一些負面的童年經歷相關,經歷過童年家暴和有拋棄經歷的孩子,大腦中支配恐懼和焦慮的腦神經回路與成人類似,他們的青春期比正常的孩子也來得要早一些。
對於一個孩子來講,被要求懂事其實是很殘忍的,習慣性地自責往往會演化為對於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否定。 而這種被迫懂事的過程,無論是在小時候還是長大之後或多或少都有負面的影響。
其實,小孩子的「懂事」,就是他們照顧大人的方式:不爭不搶,不哭不鬧,不給大人添麻煩。可是,大人卻把這些孩子的「懂事」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。
太懂事的孩子,一生都不太快樂
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會變成「老好人」,他們的「好」並非全部來自於愛,而是出於恐懼。
因為低自尊,長大後難以真正地幸福,習慣性討好別人已成為日常本能。
小時候特別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,往往長大後就會變成一種執念。
從小就被誇獎「謙讓」和「懂事」,一次次讓出自己的利益,壓抑自己的情緒,這一切比想像中的影響更為長久。懂事所帶來的委屈和無助都通通吞進心裡,長大後不會表達自己,即使擁有了金錢卻也難以買回小時候的渴望。
所以,爸爸媽媽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。人之所以懂事,是因為環境所迫,沒有別的選擇,他必須懂事,最好不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。
「你可知道對我做過什麼最殘忍?就是你狠狠把我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」
對於父母而言,讓孩子懂事,其實是種殘忍的教養。 願你只懂該懂的事。
Reference: 談心社txs163
Photo: heo jiseon / Google / Pinterest
Cover photo: Goog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