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朋友唔肯食得健康啲?1個意想不到小妙法,家長不再頭痕!

「食蔥聰明呀!」這句廣告用語,相信大家都有聽過;和小朋友吃飯時,我們大多傾向強調該食材的好處,但大家又有猜疑過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對嗎?

「阿仔,食菜好呀,食菜有益呀!食完飯就食橙啦,有維他命C呀!」大部份父母總是這樣對子女說,希望他們明白食材對自己的幫助而多吃一點,然而在小朋友眼中,「健康」因素又是否足以推動他們去選擇吃與否呢?

外國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曾經作出一項研究,向2批學齡前兒童分別講述一個故事:A組的故事中的薄脆餅乾被形容為「能強化身體的」,B組的則被形容為「好吃的」,再看看孩子們聽完故事後所吃掉薄脆餅乾的數量。結果顯示A組餅乾被吃掉的數量比B組少﹙B組吃掉的數量更是A組所吃掉的2倍!﹚,而A組小朋友對餅乾的味道評分亦相對較低。明明是同一款餅乾,為甚麼兩組之間的差異這樣大?

心理學家Dina Rose認為這是跟媒體渲染和孩子自身經歷有關。大部份人,包括我們作為成人都很少把「健康食品」和「美味」掛鉤;網上公認為好吃的食物大概都是煎炸食品如Pizza、炸雞、薯條等,所以當少數既健康又美味的產品推出時都會以此作為賣點,比如是「好吃到想不到它是健康食品」之類。

在四周人群的耳濡目染下,孩子們漸漸都潛移默化地認為「健康」的食物總是不太「好吃」的,從而減低了他們對該食品的食慾,亦影響了他們食用時的真正感覺﹙覺得健康餅亁不會太好吃所以吃後評分也不會太高﹚。

有見及此,專家建議父母們比較著重談及食物的品質,多用有關味道或質感的褒意詞彙來形容它,不要常常提起該食品的健康之處,這樣才能令孩子在不知情下從中吸收最多的營養。

大家覺得這個方法如何呢?小編認為這種無傷大雅的方式可以一試,反正避開好處不談也不會降低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呀~

Photos: Google
Cover Photo: Google

Facebook 分享
Whatsapp 分享
關於我們聯絡我們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