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「如厠提示」揭曉「次序句型」對育兒也有影響!換個說法讓孩子變得更樂觀!

在公共厠所牆壁上總會粘貼一張「如厠提示」,如「不要弄髒厠所」﹑「如厠後請沖水」﹑「請乾淨使用」等字句,但為何厠所的清潔程度仍慘不忍睹呢?而這些「如厠提示」的句型對育兒又有什麼關聯?!

日本調查研究指,這些「命令式」語句對人性起負面影響,即使用較客氣的「拜托式」語句亦會形成「厠所本該是用後會變髒」等既有特定觀念的誤解。

 

而當提示句改成「謝謝你總是使用乾淨」或「讓廁所的水再流一次」後,厠所就變得異常地乾淨了。由此可見,人們對於「感謝式語句」大多都接受的!的確,同一句話,說法略有不同,接受者的思想和行為都會有180度的改變。

▼ 「命令式」的刻板印象

這種「命令」﹑「拜托」的指責口氣令孩子感覺不舒服,或被錯誤定型,如「你不要再玩手機了」﹑「你不要哭」﹑「媽媽好累可以請你幫我…」等,令孩子塑造成「搗蛋」形象使他故意與你作對。

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印象,別人/孩子也會用這種定型去衡量一切,造成認知上的偏差,如同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人。

▼ 應用「感謝」﹑開放」﹑「示範建設」「引導」溝通句型說話

爸媽千萬不要用「消極態度」告訴孩子「積極事情」,別再說「快一點」﹑「再不……就……」,改用其他句式與孩子說話。如用「我注意到你今天還沒,離上床睡覺還有1小時」代替「你從不主動」等句型。

( 詳細可以看-->7句話不應該直接與小孩說,換個說法讓小孩的價值觀發展得更好 )

 

其中,爸媽可以參考伊麗莎.麥德哈斯(Elisa Medhus)在《無心的壞話,會寄放孩子一輩子》一書中的健康句型:

 1.  沒有偏見的言論

不帶偏見,更沒有主觀評價,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刻板印象,或有反駁行為。

2. 有限的選擇

提供2~3個合宜的選項,讓孩子自己選擇,會令其更加接受。

3. 「我」代替「你」

孩子會知道爸媽是了解自己的感受,而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。

 

4. 客觀說法

不指責但又可以提供額外信息,令孩子有新的邏輯思考。

5. 幽默法

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爸媽的建議和觀點。

6. 開放式提問

可以令孩子有一個換位思考的同理心。

Reference: parenting / Ikoyo 

Photo: Pinterest / Google /  Ikoyo 

Cover photo: Google

Facebook 分享
Whatsapp 分享
關於我們聯絡我們
X